2024年2月,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海洋生态题材作品《珊瑚在歌唱》。本书入选2024年3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,还被《光明日报》《人民政协报》等平台推荐。
近日,文学评论家王国平在《中华读书报》上发表了书评《〈珊瑚在歌唱〉:知识性与儿童性的交融》。文章指出,《珊瑚在歌唱》对海底生态和珊瑚世界有着深入的描绘,兼具科普性与文学性。作品通过不同年龄、不同领域的人物视角,自然地将珊瑚知识融入故事情节;同时力求实现知识性与儿童性的交融,讲述了一个通过亲近珊瑚、理解自然、投身科研来传达主旨的成长故事。作品不仅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精神境界,还通过人物间的互动性成长,传达了成长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深刻主题,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知识、情感与心灵的盛宴。今转此文,以飨读者。
《珊瑚在歌唱》:知识性与儿童性的交融
王国平
王棵的儿童小说《珊瑚在歌唱》如书名所示,题材颇为独特,为读者敞开了一片新的文学天地,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。
作品对海底生态和珊瑚世界有着深入的描绘,兼具科普性与文学性。文学作品中的知识性书写是一股潮流,但“写了”和“写好”是两回事。如果将知识性内容强行、生硬地插入故事讲述之中,那不过是“知识展陈”“知识宣讲”和“知识炫技”。特别是在新媒介环境下,信息的获取极为便捷,一个人如果对哪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感兴趣,一键输入,海量信息就冲到眼前,任凭取用,何必要到一本文学书里苦苦寻觅?关键是要将知识性内容“丝滑”地融入故事脉络,化入情节之中,使之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,不是“两张皮”,而是“一棵菜”。
《珊瑚在歌唱》追求让二者“和谐共处”。作者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不同年龄、不同领域的人的视角,按照他们的不同理解,让知识与故事“如影随形”,不分彼此。在半大的孩子朗乐这里,珊瑚知识有限,但又想展示出自己知识渊博,于是他传达出的珊瑚知识是浅层次的,又不乏“添油加醋”,基于少年视角纳入自己的想象;在参加海洋生物学自学考试的麦叔叔这里,珊瑚知识的储备量尚可,但依然有些一知半解,囫囵吞枣,枣是吃进肚子里了,但枣之味究竟如何,不甚了了;曾阿姨是海洋生物学家,是专业的权威人士,她传达的珊瑚知识自然是正经的、硬核的,严谨性、科学性和普及性兼备……对于文学作品而言,这三者不可缺少。如果没有第三种珊瑚知识的讲述来“正本清源”,就无法让读者有真正的知识收获;如果只剩下第三种,就是科学知识的简单平移了,加入了前两种,就有了文学的样子和文学的味道。让知识与人物的身份设定、性格特征关联起来,知识就不是“身外之物”,也不是累赘,而是人物出场必备的“工具”。文学的一项天职就是塑造人物、书写人性,文学即人学,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人物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构件。
在知识性处理上颇具特色之外,《珊瑚在歌唱》力求实现知识性与儿童性的交融。作品总体上是以朗乐妹妹每朵的视角来书写的,是一个通过亲近珊瑚、理解自然、投身科研来传达主旨的成长故事,是一部围绕珊瑚这个意象进行故事铺陈从而实现个体成长的小说。“儿童性”是儿童文学质的规定性。这部作品以儿童立场、儿童经验和儿童视野来看待世界。在日本文艺领域,有一个“等身大”的概念,大致说的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与现实人物保持一比一的比例,既要符合时代特征,也要贴合人物的年龄与心理特征。
这部作品在坚持儿童本位意识方面有自己的考虑。孩子们潜水接触珊瑚,充满好奇,海底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全新的,作品对沉入海底的异质体验的描述是富有“儿童性”的,“随着身体的下落,海面上海浪的噪声越来越小,直到几乎听不见。那种夜深人静时才有的寂静,慢慢在每朵周围浮现。耳朵有点儿疼。与此同时,那寂静越来越真实可感,即便麦叔叔的身影时刻晃动在她眼前,很多鱼游经她身旁,这寂静依然牢固、真切地笼罩着她”。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同身受,是基于一个孩子的切身体验。再如,每朵能分辨出不同家庭成员的脚步声,“爸爸的脚步声明快、坚定,如同他爱憎分明的性格;妈妈的脚步声轻柔、纤细、犹豫,有些心事重重;只有朗乐的脚步声是踢里哐啷的,如同掉在地上的弹珠跳来跳去”。脚步声这个日常、普通的细节,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展现一家人性情、心理的有效载体。每朵看似“置身事外”,但她的敏感与灵性借助这段描述得以呈现。这种基于儿童本位的用心描写,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心灵。
好的作品在价值上往往不是单向度的。《珊瑚在歌唱》也涉及书写科技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精神境界,同时也溢出了单纯的“儿童文学”范畴。孩子们在大人的引领下健康成长,大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成长,相互之间是双向的互动性成长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这部作品也是一部治愈之作。作品中的妈妈经历过海啸的生死考验,从心理学角度看,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,对海洋心存畏惧,整个人处在一个紧绷状态。在孩子的陪伴与丈夫的支持下,她获得巨大的勇气和力量,重新走到人群之中,走到大自然之中,回到使她遭受精神困境的海底世界,从而走出心理阴影,重新找回自我,焕发新的生命光彩。这部作品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的,也是写给成年人的,他们也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成长。成长并非阶段性的,并非仅仅属于某个特定的年龄段,而是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历程。
就这本书我还想说几句题外话。此前读这部作品时,感觉其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存在不妥之处,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,认为写小说如同建房子,每一块砖都得仔细垒好,否则房子可能就不太结实,质量上有瑕疵。说完即忘。哪知道出版社的两位编辑“较劲”了,专程从石家庄赶到北京来当面沟通,我们各拿着这本书,就一些“疑点”展开讨论,寻找最优化的表达。这当然不是说我的意见有多高明,而是深切感受到一本好书是作者写出来的,也是编辑编出来的,是作者和编者心血与智慧交融的产物。这是《珊瑚在歌唱》在“文本之外”给我留下的一个切身的启示。
《珊瑚在歌唱》内容简介:
女孩每朵在潜水时见识了奇异的海底世界和五彩斑斓的珊瑚。她因为无意中碰断了珊瑚枝,心怀愧疚。每朵和哥哥认识了珊瑚保育专家曾阿姨,了解了保护海洋和珊瑚的重要性。在担当海洋保护志愿者的过程中,他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,也领悟了爱和悲悯,懂得了人生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。
作者简介:
王棵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曾在海军部队工作过16年,出版作品有《桑田日暖》等13部及《王棵文集》(11册),并在《人民文学》《十月》等刊发表小说300余万字。作品曾获《小说选刊》全国优秀作品奖、中华优秀出版物奖、《北京文学》优秀作品奖等。第一部儿童小说《风筝是会飞的鱼》入选2022年中宣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、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、国家出版基金、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。